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详细

浅谈小儿肥胖

发布时间:2018-04-12 00:00 本文来源: 未知

肥胖是一种热量失衡,导致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体重超常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无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生活优裕的群体,肥胖和超重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增长,已构成21世纪全球医学和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令人关注的是儿童和少年时期的超重和肥胖也呈日益增加和流行趋势。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已进入快速流行期,认识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实施成人期疾病在儿童时期的防治,已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肥胖病的发生和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促使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调查显示,肥胖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肥胖父母所生的子女中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其子代有40-50%发生肥胖。摄食过度以及不良饮食行为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密切相关。母孕期营养过剩,体重增加过速,合并妊娠糖尿病,使胎儿体脂过多和出生体重超重。婴儿期过度喂养及过早添加辅食,儿童期过食、贪食均可成为肥胖的原因。静坐为主的生活方式缺乏体力活动,减少热量消耗,使多余热量转变为脂肪存储起来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健康信念与健康思维模式是导致上述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母女关系影响个体的许多行为和生活方式。
        任何年龄都可发生肥胖,但多见于婴儿期、5-6岁及青春前期。肥胖的诊断主要根据体格发育指标判断:1、体重指数(BMI)即提重与身高的平方之比(kg/m2),是国际上推荐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中国肥胖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中国青少年筛查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如BMI在第85百分位与95百分位之间为超重,超过95百分位为肥胖。2、身高(长)别体重:在儿童中使用同年龄同性别身高(长)别标准体重值对肥胖进行诊断和分度是国内目前最常用的方法,>15%为超重,>20%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研究显示,胎儿在宫内、生后第一年以及5岁是脂肪组织积聚、肥胖发生的易感年龄,也是青少年和成人期肥胖早期控制的第一道防线。胎儿期应预防胎儿过重以预防新生儿出生体重过重,婴儿期鼓励母乳喂养,过渡期喂养要避免过早或过多加入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儿童、青少年期平衡膳食+规律运动+监测体重。家庭作为整体的参与,全家共同行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控制肥胖的发生发展。
       目前对青少年减肥一般不主张借助药物,提倡以运动处方为基础,行为矫正为关键,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贯彻始终,以家庭为单位,以日常生活为控制场所,肥胖儿童、家长、教师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案。饮食疗法是治疗肥胖的最基本方法之一,确定合适的总热量摄入量,有选择的进食或避免进食某些食物,合理分配餐次,培养良好饮食习惯。肥胖儿童主张低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代谢运动为主,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交替进行。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肥胖日益扩大的流行不仅对健康产生近期或远期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较大阻碍作用,对小儿肥胖的认识、治疗和预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浅谈小儿肥胖